您的位置: 首页>>茶盏学院>>茶盏文化

建盏的前世今生!
作者:建盏 来源:本站 点击54 发布日期: 2024-11-18 08:53:45
信息摘要:
宋,是一个现代文人多有羡嫉的时代,昔时雅士与友人品茶论道、琴酒诗歌,多得自在,甚至有个不专心做皇帝勤于政务,却醉心于艺术雅玩的宋徽宗,而且玩得有声有色,不仅在书法上创造了独具一格的瘦金体,更是凭着对茶的喜爱,对茶道做了反复研究,最后将所得写入《大观茶论》,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独到,论述尤为精彩,给...

宋,是一个现代文人多有羡嫉的时代,昔时雅士与友人品茶论道、琴酒诗歌,多得自在,甚至有个不专心做皇帝勤于政务,却醉心于艺术雅玩的宋徽宗,而且玩得有声有色,不仅在书法上创造了独具一格的瘦金体,更是凭着对茶的喜爱,对茶道做了反复研究,最后将所得写入《大观茶论》,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独到,论述尤为精彩,给世人用文字演绎了最标准、最雅致的点茶法。

建盏的前世今生!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部分]

所谓点茶法,“点”就是用沸水将茶末点化成茶汤的意思。点茶的程序需要先从茶饼上取下一块,用密纸包住,从外面加以锤捣,然后再用茶碾碾碎,过筛后就开始煮水,待水沸后稍等一会,再去冲点,可以保证茶味甘甜,而接下来的点茶需要在茶盏中进行,取定量的茶末于盏中,注入少量的水将其调成膏状,再用更多的水冲点,一边注水一边用茶筅搅动,叫做“击拂”,这时茶面上出现乳白色的浮沫,浮沫的颜色和持久度成为衡量茶品好坏的标准。在宋代,朝廷在地方建立了贡茶制度,贡茶产地需要一种方法来评定茶叶的品位高下,根据点茶法的规则特点,逐渐发展形成了一项有趣的竞赛——斗茶。

建盏的前世今生!

刘松年[斗茶图部分]

宋代斗茶成风,整个社会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皆是斗茶的发烧友,在建安贡茶产地尤甚。大书法家蔡襄的茶学专著《茶录》中有段提到建安的斗茶:“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者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也就是说,点茶后在茶面上形成的浮沫,以色白和泡沫持久为优。有趣的是类似现代在咖啡的泡沫上做画一样,宋代文人在分茶的过程中,也会通过巧妙的搅拌,在茶沫上画出禽兽鱼虫、山水人物的图案,更有甚者可以在茶沫上作诗,称为“水丹青”,苏轼就曾写诗称赞分茶技艺高超的谦师和尚:“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由于宋代茶色尚白的传统,所以建安地区产的黑釉茶盏不仅利于观察茶汤上面的浮沫,更是衬托茶色之白最好的器具。

建盏的前世今生!

建盏的前世今生!

建盏的前世今生!

建安的黑釉茶盏始烧于五代末北宋初年,起初以烧造无斑纹通体乌黑的茶盏为主,称为“乌金釉盏”,当时只在建安产茶地区流行,北宋初年,朝廷把建安地区划为贡茶产区,建立了北苑茶园,黑釉茶盏也被专门进贡给朝廷。随着宋代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北苑茶园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贡茶产地,产品层出不穷,以追求冲泡后的茶汤色白为佳,常以“似雪”、“胜雪”赞之。这种独特的茶文化极大地带动了黑釉茶盏的烧制,茶盏的新品种也不断被烧制出来,除了乌金釉盏,后来烧制的兔毫盏成为当时最流行产量最大的建盏品种,这点可以从建盏窑址出土的大部分是兔毫盏得到证实。

宋徽宗曾在《大观茶论》中提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意思便是建盏以青黑色为贵,最好是带有月光下兔毫的光泽,就是所谓的兔毫盏。


兔毫盏

事实上,建盏的烧制地点与宋代最大的贡茶产地都是在武夷山下的建安,无独有偶,在紫砂兴盛的明代,宜兴附近的阳羡山上同样也出产闻名天下的阳羡茶,似乎烧制有名茶具的地方,总有一方名茶在其左右,茶具因茶而生,茶因茶具而更显其真味,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那么,是北苑茶园和斗茶的盛行成就了建盏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的,因为在距离建安不远的江西边境,吉州窑也盛产黑釉茶盏,但在当时的名气却远没有达到建窑的高度,或许正是因为那里没有类似建安那样的茶文化和大众化的斗茶习俗。

可以说,因北苑茶园的繁荣和斗茶的盛行带动了建盏烧制大规模化,然而也因为北苑茶园和斗茶的衰落而渐渐走向消逝。北宋末年,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被金人所俘,统治者被迫南下迁都临安,政权的南移使得建盏进一步得以发展,迎来了鼎盛时期。但风雨飘摇的南宋最终被元人所灭,从此改朝换代,北苑茶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明代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因警戒宋朝奢靡之风而取消了团饼的进贡,一种更能保留茶叶原香的散茶泡制方法(即现代人的饮茶方式)渐渐取代了团茶普及开来,建盏也结束了它最为辉煌的时代,被人慢慢遗忘,直至清代完全断烧。

近30年来,随着建窑遗址的挖掘,出土了大量的建盏成品和残片,建盏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一些有烧制陶瓷经验的手艺人通过长期的摸索,基本恢复了烧制建盏的方法,产品也更加丰富多样,除了经典的茶盏外,也有茶壶、茶叶罐和花插等新品种。建盏在当今的茶文化中,不仅仅扮演实用茶具的角色,还是人们品茗之余谈论的对象。它们是茶具,还是有收藏价值的陶瓷艺术品。

建盏的前世今生!

寻访建盏

前往建盏曾经的主要烧制地点: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穿过一条山路到达后井村旁边的芦花坪建窑遗址后,瓷片和匣钵满山遍野,堆成了一个个小山包,山路两旁随处可见,小河里也有瓷片,而这里还不是唯一的一处窑址,可见建盏曾经兴盛到什么地步。

建盏的前世今生!

建盏的前世今生!

建盏的前世今生!

水吉镇后井村窑址

我们震惊之余也发现了些许异样,这里的几座山都被挖得乱七八糟,后井村民每天三五成群挑着扁担、簸箕和锄头等工具,开着摩托车聚到窑址上,各自寻个“宝地”开始了一天的挖盏工作。村里的很多人靠挖盏为生,高峰时每天有两三百人在挖,场面何其壮观!前几年,有一家人挖到了9个品相完好的“供御”建盏,一下子发了大财,这事在村里炸开了锅,挖盏更成了很多人一夜暴富的赚钱手段,他们大概都想着同样的好事落到他们头上,但大多时候挖出来都是一些没有底款,有缺陷的盏,卖给城里专门收盏的人,运气好的话一天分得几百块不成问题,但对窑址造成的伤害却是不可挽回的,当地政府前几年曾采取措施严禁村民挖掘窑址,有一段时间没人敢去挖,后来又放松了,部分窑址就在村民的田地下,他们挖自己的田地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政府也没什么办法,便只能放任。

建盏的前世今生!

建盏的前世今生!

挖盏的村民,天气太冷烧材取暖。

堆积如山的瓷片和匣钵与裸露的红色泥土混杂着暴露在外,“挖盏人”早已习以为常,挖出来的匣钵连同建盏碎片用簸箕一装,用扁担挑着往山下倾倒,如此对待文物,让我们有些触目惊心。在村民眼中,挖盏只是为了用一种更为简单的方式谋生,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目的,他们还给我们讲起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们那时并不知道田里和山上随手都能挖出来的这些黑色茶碗在现在能这么值钱,还把它们拿到城里,一个旧建盏换一个能用来吃饭的新碗,他们边说边感慨那时的自己是多么的愚昧和无知。也许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他们也会对现在的自己有同样的感慨呢。

站在芦花坪上向远处望去,在对面一座裸露的山腰上,有一条依山而建的长龙型建筑,便是宋代烧制建盏的龙窑遗址,龙窑的顶棚是新修的,下面的老砖和窑炉结构已经所剩无几。为了保证大批量的供应,宋代建窑除了建造数量众多的龙窑之外,烧制建盏的龙窑长度也要求很长,最长有130多米,每次能烧10万件,已经发掘的龙窑遗址只是建窑龙窑遗址的冰山一角,昔日窑火连天,商贾云集的景象早以逝去,此时,眼前只有“挖盏人”忙碌的身影和倾倒碎匣钵和瓷片发出的“哗啦啦”的寂凉。

建盏的前世今生!

建盏的前世今生!

建盏的前世今生!

建盏的前世今生!

宋代龙窑遗址

建盏的盏形分类: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

敞口碗:口沿外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俗称“斗笠碗”。

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

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造型较丰满。

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也有加强口沿强度,防止烧制变形的工艺上的考量,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饱满,手感厚重,为最具代表性的建盏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建盏的前世今生!

建盏的釉色分类:

      除了前面提到的乌金釉盏、兔毫盏和油滴盏外,常见的建盏还有鹧鸪斑盏以及极其难得的曜变斑盏。

乌金釉盏是建窑早期的产品,釉面乌黑如漆,有的黑中泛青,也有显黑褐色和酱黑色的,没有斑纹或者斑纹不明显,釉面普遍较厚。“色黑而莹润,上乘者亮可照人”,早期建盏多属于此类。

鹧鸪斑盏,因有和鹧鸪鸟胸前的羽毛相似的斑纹而得名,大概分两种,一种鹧鸪斑盏有点像油滴盏,斑纹合而不聚,不像油滴盏的斑纹连成一片,烧制过程偶然性很强,极难控制。

       另一种鹧鸪斑属于黑釉上二次点白釉的结果,烧成相对容易,成品有点不自然。

建盏的前世今生!

建盏的前世今生!

藏于日本的鹧鸪斑盏

曜变斑盏,此盏内外壁黑釉上散布浓淡不一、大小不等的琉璃色斑点,光照之下,会折射出晕状光斑,似真似幻。这种变化本是偶然出现,始料未及的,非窑工人力可为,因此,其成品极为罕见。说到曜变建盏,不得不提这只藏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的曜变盏,宛若天成,堪称盏中极品。建盏的斑纹是在烧制的过程中自然形成,可遇而不可求。宋代采用龙窑烧制,温度等形成斑纹的条件控制得不好,或高或低都将造就千变万化的斑纹,其中就有可能出现以上的曜变斑纹。当今建盏手艺人对此盏推崇备至,是很多手艺人终其一生的艺术追求。

建盏的前世今生!

藏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的曜变斑盏

建盏以及江西吉州窑产的黑盏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据文献记载,12—13世纪日本僧人从浙江天目山带回黑釉瓷器,故名。庄重的黑色加上静谧的斑纹,非常符合日本茶道的精神追求,日本人非常重视,曾从中国大量进口,漂洋过海,其中不乏精品,它们在日本安静地度过一段很长的历史,传承有序,直到现在依然让人赞叹不已。而在中国的建盏则随着政权的不断更迭,也随之消亡,这也许就是精品建盏目前大部分在日本的原因所在。

建盏虽然斑纹繁多复杂,但一点都不喧嚣,在黑色釉面的衬托下显得异常神秘。虽然沿袭宋时的艺术风格,但这种感觉在当代看来依旧充满活力,毫无过时之感,中国的很多手工艺面临怎么向当代审美和生活方式转化的问题,而我们认为建盏目前并没有这个问题,器形是经典的,自然形成的釉面本身就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教你一眼辨别建盏四大器型

全国服务热线

020-81331567

免费咨询,快速沟通

JIANZHANJIE

添加顾问看实物展示
还有专享折扣

建盏街

扫一扫,手机页面

二维码

手机端访问实物展示
更加方便